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科索沃戰爭的影響,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科索沃戰爭的影響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在我看來科索沃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以強淩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以高技術對低技術的“不對稱戰爭”。以美國領導12個北約國家通過空襲和轟炸消滅了南斯拉夫的戰略反擊力量,進而通過政治威懾達到了分裂南斯拉夫的目的,抓住了俄羅斯聯邦葉利欽政府內部不穩定的戰略機遇。
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20個成員國中有13個國家參與了這場戰鬥,派出343架飛機、一艘航空母艦和15艘軍艦,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所有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高技術局部空襲。沒有任何準備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軍隊處於被動狀態,俄羅斯人沒有足夠的準備幫助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對抗北約,而葉利欽隻派了三艘軍艦監督北約的行動。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發生重大戰爭災難後,該國的民族爭端危機仍未解決,但俄羅斯的權力已完全被擠出東歐。為了阻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解體後塞爾維亞長期動蕩,西方強烈支持科索沃獨立。
這次戰爭影響很大,在我看來美帝國主義者與北約共同發動了科索沃戰爭,這完全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政治利益。這是一場基於西方和俄羅斯地緣政治鬥爭的戰爭。這是不公平的。它為南斯拉夫及其周邊地區製造了長期的不穩定因素,加劇了該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美國無視聯合國對科索沃問題的政治處理和國際法原則,直接幹涉南斯拉夫內政,開啟了新幹涉主義的序幕。美國人完成了消滅共產主義在東南歐影響的計劃。科索沃戰爭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而俄羅斯也完全失去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最令人氣憤的是美國炸毀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主動點燃了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徹底改變了冷戰後的國際格局。在這場戰爭中,新成立的歐元受到了沉重打擊。美國通過挑起戰爭直接封鎖了歐元的市場,並讓近1萬億美元的歐洲資本流向美國“避難”。與此同時,科索沃戰爭還迫使南斯拉夫聯盟分裂,將俄羅斯的勢力完全擠出東歐的版圖,為北約進一步東擴掃清了道路。最後,千裏之外的中國未能置身於事件之外。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無緣無故遭到轟炸。後來,美國隻是找了個蹩腳的借口敷衍。這不得不讓人憤怒。
帶給我們的啟示有:高科技武器占主導地位。戰爭開始時,北約用電子戰壓製了南聯盟空軍和導彈,使南聯盟軍隊根本無法發揮作用。戰鬥方式已經改變。通過不分青紅皂白的轟炸,南聯盟的通訊、電力和交通癱瘓,南聯盟完全喪失了反擊能力。在南聯盟難以承受的重擔下,它宣布失敗並“接受”北約的條件,科索沃從南聯盟離,實現了“自治”。戰爭方式改變了以往認為需要地麵部隊作戰才能取得成果的印象。
把握輿論製高點。科索沃戰爭發前,北約組織通過媒體宣傳,抹黑了南聯盟的印象,製造了南聯盟軍隊和警察屠科索沃阿族的假象,製造了民族矛盾。為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伸張正義”,製造“人權大於主權”的謬論。科索沃的策略有一條明確的路線,即媒體鼓吹誹謗,民族,用高科技武器轟炸對方,導致對方的交通、權力和通訊中斷,使他們難以承受後果,難以接受有條件投降。
科索沃戰爭是北約軍事集團在20世紀末對弱小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發動的戰爭。它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它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解體後,俄羅斯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巴爾幹半島,對整個東歐的影響力迅速下降。僅僅四年後,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七個國家同時加入北約,完成了北約的第五次東擴。
科索沃戰爭喚醒了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發展中國家利益需要隨時準備捍衛。科索沃戰爭是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美國領導12個北約國家通過空襲和轟炸消滅了南斯拉夫的戰略反擊力量,進而通過政治威懾達到了分裂南斯拉夫的目的,抓住了俄羅斯聯邦葉利欽政府內部不穩定的戰略機遇。
以上就是科索沃戰爭的影響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